85花和她们的二番男搭档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4更新:2025-09-17 19:31:49

图片

观众对低质量剧集中的“番位”安排早已失去耐心,而“番位学”这一话题似乎再次引发热议。日前,网剧《烈焰之武庚纪》制作方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粉丝质疑,强调该剧为“大男主”设定,未涉及此前传言的“圣女”角色,官方宣传中仅提及男主任嘉伦;然而此举直接导致原定女主李一桐宣布退出拍摄,其工作室随后公开项目文件,指出剧本中本就包含“圣女”人物,并在声明中表示:“制作方的宣传策略与项目进度,我们均未参与。”

图片

深入分析事件背景后可以发现,此次辞演风波的核心问题在于剧方的宣传策略存在不规范之处,以及可能涉及“两头骗”的操作,本质上并非普通的“争番”事件。然而,当“辞演”这一较为罕见的情况出现后,舆论焦点不由自主地重新聚集在番位争议上,粉丝群体与普通观众开始围绕两位演员的地位展开讨论,试图判断谁更值得拥有更高的排名。受到影响的粉丝群体在“李一桐将不再出演《武庚纪》”相关声明登上热搜后迅速响应,在转发评论区集体呼吁自家经纪公司效仿这种强硬的表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以“85花”为代表的女星粉丝群体近年来频繁面临类似处境——如果说《武庚纪》事件尚属突发,那么今年与番位相关的诸多话题中,涉及她们合作搭档的案例则呈现出持续性变化。从“扶持流量小生”的角度而言,这类合作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常态:赵丽颖在2020年《有匪》中与顶流王一博搭档,杨幂则在热播剧《爱的二八定律》与许凯合作,待播剧《狐妖小红娘》更携手新晋流量龚俊;刘诗诗在久违的古装新作《一念关山》中选择刘宇宁作为男主,而Angelababy连续两部新剧《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与《漫影寻踪》分别搭档01年的赖冠霖和98年的王安宇。

图片

在舆论场中,这一现象呈现出矛盾性:粉丝群体普遍认为二番男主难以与85花的影响力相称;然而当与演技派男演员合作时,85花们又难以获得主导"大女主"戏份的优先权。这种矛盾性恰恰成为我们探讨新兴"番位学"的切入点。实际上,关于番位的争论始终存在,尽管每个人都会声称自己反感这种地位博弈,但讨论热度却持续不减。原因在于,番位争议往往游离于专业评判之外,更多体现为行业内的非正式等级较量,而这正是大众话题长久不衰的核心密码。

图片

近年来,关于"85花"在影视作品中选择搭档的讨论持续升温。作为娱乐圈的主力女星,她们在选角时往往面临两难境地:粉丝群体普遍期待爱豆能够获得优质剧本、强大制作团队支持,并且拥有"唯一女主角"的定位保障。然而现实情况却与理想存在显著差距。

曾几何时,凭借国民级爆款剧在剧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85花们,如今的市场影响力正在减弱。在影视行业经历大IP热潮的阶段,这些女星成为各大制作公司的宠儿,但过度依赖偶像剧消耗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导致难以突破演技瓶颈。以悬疑剧《摩天大楼》为例,即便Angelababy在剧中展现了一定的进步,仍有观众在观看时刻意强调"她的存在不会影响剧情质量"。

诸如"绿幕合成"、"剧组安排产假"、"套路化表演"等负面传闻,与她们的高商业价值相伴随的天价片酬,使得部分注重品质的制作方倾向于规避此类演员。资深粉丝们看着昔日的辉煌成就,往往难以接受这种"资源贬值"现象,对角色排序问题格外敏感。

当唐嫣出演王家卫执导的《繁花》时,其在官方预告片中的排名位列胡歌与马伊琍之后,这一安排引发了粉丝群体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排名第三的位置未能彰显其重要性,而另一部分则相对理性,认为"能参与王家卫的作品本身就值得肯定"。

图片

尽管85花的国民度与商业价值依然具备一定积淀,但与影帝视帝的搭档机会有限,导致她们更倾向于深耕偶像剧领域。同期出道的男演员们大多已转向电影领域,即便仍有活跃于电视剧的,也难以与持续散发少女魅力的85花形成CP组合。近年来"姐弟恋""年下CP"等情感模式备受追捧,85花选择与年轻小生合作,既符合市场趋势,又能延续自身魅力。对于男演员而言,这一选择同样具有合理性。偶像剧本身的热度往往能迅速提升演员知名度,而耽改剧的流行更进一步加速了年轻男艺人的上升势头,使得可选的女搭档资源愈加有限。然而,偶像剧的受众群体相对单一,加之文娱产业呈现垂直化发展趋势,男演员们亦需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但选择与85花合作,既能满足粉丝对"二番"的期待,又可借助她们的影响力突破原有圈层。以当前热播的《爱的二八定律》为例,观众讨论焦点持续围绕杨幂的表现,而许凯作为二番男主则较少被提及,即便剧作存在争议,其批评声也往往被85花们"吸走"。

图片图片

无论讨论‘85花应与哪些男演员搭档’,还是‘谁能让85花担任二番’,其核心始终绕不开娱乐圈长期存在的番位议题。粉丝往往成为‘撕番’的中坚力量。早在《青簪行》引发‘撕番’风波时,便有两方粉丝率先发起‘维权’行动。《穿越火线》曾因‘大男主之争’掀起轩然大波,双方粉丝激烈对抗。今年9月,《一念关山》官宣时,因剧方发布的群像海报未突出刘诗诗,仅在评论区补发单人海报引发争议。剧组在开机官宣时将刘诗诗与男主角刘宇宁并列置于‘领衔主演’位置,与首次官宣将她单独列于第一行的安排存在差异。刘诗诗粉丝随即在微博发起集体声讨,应援站与数据组等粉丝组织亦宣布‘暂停运营’,要求剧组明确承认刘诗诗的‘一番大女主’地位。

图片

一条引发刘诗诗粉丝争议的微博揭示了番位在娱乐圈中的特殊意义。对于粉丝而言,番位既是衡量艺人地位的标准,也关乎其在作品中的戏份分配。无论是行使实际权利还是代为发声,粉丝对番位的重视背后都暗含着深层逻辑:他们之所以赋予番位重要性,本质上是因自身对这一概念的情感投射。艺人与经纪公司同样重视番位体系,除了合同约定的数字外,番位更像是一种职业晋升通道,只有持续提升排名,才有机会突破至主演位置。冯小刚曾在《北辙南辕》中借角色讽刺行业乱象,剧中宋丹丹饰演的经纪人抱怨:原本约定的二番位置因主演更换年轻演员而失效,这种变动不仅影响艺人发展,更可能破坏行业生态。现实案例中,杨颖粉丝高调宣称其为"一番大女主",却遭正牌女主杨子姗在社交平台以"蒸煮(正主)回家翻合同"的调侃回应,凸显番位争议在现实中的复杂性。

图片

部分剧方在演员签约过程中也存在争议。以李一桐辞演《武庚纪》为例,该事件源于剧方在沟通时出现矛盾:一方面向李一桐团队确认"女主角"身份,另一方面却在微博发布"大男主剧"声明,试图同时吸引女演员与男演员粉丝。这种双重定位导致李一桐工作室以"签约时合同明确规定女主"为由发布公告,其行为实属合理。"大男主剧"概念本身即暗含对演员地位的预设,此类剧集常因女配角的番位问题引发舆论风波。此前《武动乾坤》播出期间,女主角张天爱也曾遭遇类似困境,最终通过声明澄清"合同已明确女一号身份"。类似地,甜宠剧、古偶剧、仙侠剧等大量启用流量演员的类型,也频繁面临番位争议。有海报设计师向毒眸透露,这类剧集默认以艺人作为首要卖点,因此更注重番位排序。相较之下,由王家卫等知名导演执导,或由正午阳光等制作公司出品,或涉及历史、职场、主旋律等严肃题材的剧集,由于演员阵容相对稳定,较少出现关于番位的讨论。例如在李光洁与赵丽颖的合作中,其大众知名度与良好口碑使番位争议变得无关紧要。

图片

可以说,在当前内娱生态中,争夺番位已演变为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从粉丝群体到艺人本人,再到经纪公司、制作方及播出平台,各方在这一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最初对番位的追求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但如今形成的恶性循环本质上是多方推波助澜的结果,各个环节均难辞其咎。

图片

影视行业中的"争番"现象一直饱受争议。尽管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排名之争在多数情况下缺乏实际意义,但从业者仍难以摆脱其影响,无论是直接参与拍摄还是间接参与讨论,都可能卷入其中。早在2019年10月,爱优腾与正午、华策、柠萌、新丽、慈文和耀客六大影视公司便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联合倡议》,不仅针对天价片酬问题提出规范要求,更明确指出艺人排名应由投资方与制片方依据合同约定确定,禁止任何无理干涉创作的行为。同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亦通过《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文件,规定演职人员署名方式应通过聘用合同明确约定,要求制片人在签约时就署名问题进行沟通,以预防由此引发的纠纷。

图片

尽管合同中仍会明确标注番位信息,但相关细节通常不会向外界披露,以此规避可能引发的舆论争议。然而这种做法难以根治公众对"番位"的过度关注,无论是否公开,粉丝群体都会自发进行猜测与争议。核心矛盾或许在于,国产剧语境下的"一番"更多被视为演员的荣耀象征,其带来的关注度远超实际承担的创作责任。相比之下,日本影视行业则将"番位"视为核心要素,主演或双主演的设定意味着需要承担"扛剧"的重任。若剧集收视表现不佳,不仅会影响演员后续的商业价值,甚至可能引发公开致歉,如井上真央与石原里美曾因主演作品收视率不理想向观众表达歉意。

图片

在内娱的行业生态中,多数作品的播出表现与主演阵容的排序并无直接关联。当演员成功跻身"一番"位置时,其地位往往被默认为成功标配,而后续剧情发展或市场反馈则较少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像《孤芳不自赏》这样存在明显争位争议的剧集,其制作团队仍在为主演的站位进行博弈。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芒果平台观众群体对收视率与主演地位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当流量明星成为标配,他们的商业价值和话题度往往被默认为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对实际播出效果的考量则相对弱化。

深入分析"争番"现象的本质,实际上涉及对主演阵容娱乐圈地位的匹配度评估。若主演群体本身具备较高行业影响力,往往能形成良性互动;但当多位主演都属于流量明星阵营时,其相互之间的地位比较则容易引发争议。然而,"娱乐圈地位"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和江湖气息,它既包含权威奖项的认定,也涵盖了流量数据、话题热度、商业价值等多重维度。在这一语境下,行业越接近粉丝文化的土壤,越容易偏离专业创作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制作方对选角标准也存在分化。部分制片人表示会参考演员在舆论场定义的地位,尤其在S级项目中,除非创作者有特殊需求,否则更倾向于选择地位相近的演员。但也有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质疑这种潜规则,一位近期热播剧的制片人直言,该作品在选角时只关注演员是否适合角色,尽管男女主角的知名度存在明显差异,最终播出效果却超出预期。这反映出行业正在经历观念转型,当"85花"与非顶流男演员的组合引发热议时,或许预示着新的选角逻辑正在形成。

面对这种变化,整个行业需要首先建立创作意识的觉醒,让各环节从业者深入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摆脱粉丝文化的干扰,使作品评价回归到更本质的维度。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真正值得关注的应是作品本身的完成度,而非被流量裹挟的主创阵容。最终,当行业能够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时,那些沉迷于番位之争的粉丝群体,或许只能独自在舆论场中徘徊。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