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129更新:2025-08-25 12:36:39
刘家成导演在接到《生万物》这部作品时,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转型阶段。此前他深耕京味剧领域,创作了《情满九道湾》《芝麻胡同》《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等广受好评的剧集,这些作品总能让观众联想到浓厚的京味儿化音。谈及转型契机,他表示:“当时正是剧本集中爆发期,但后续难以找到超越以往的佳作。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持续进阶,若反复重复或质量不如从前,就违背了初衷。因此,我选择暂时放慢节奏,尝试拍摄差异更大的题材。”在专注打磨军旅剧《海天鹰》后期之际,《生万物》的邀约为他带来了新的挑战。“题材本身没有界限,”刘家成强调,“能够驾驭现代剧的导演,同样能胜任农村剧或历史剧的创作,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本质相通。”
导演刘家成正在拍摄电视剧《生万物》的现场,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同名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故事以鲁南农村土地变革为时代背景,通过宁绣绣、封大脚、费_left氏等人物,展现宁、封、费三个家族跨越两代人的命运变迁与生活轨迹。该小说曾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爱奇艺平台《生万物》热度值突破10,000大关,刘家成执导的这部农村题材年代剧取得优异收视成绩实属意料之内。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剧意外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的青睐。面对短视频时代下沉浸于碎片化娱乐的年轻群体,创作者如何让这部展现土地与人、远离都市生活的作品引发共鸣?刘家成导演坦言:"关键是要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他指出,在习惯了虚幻的绿幕与棚景后,观众更渴望看到真实的麦浪、田野与山川,以及严冬时节的皑皑白雪。这种对自然与生活肌理的还原,构成了吸引观众的首要要素。
剧作突破性地将人物命运作为情感共鸣的核心,通过展现角色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与生存智慧,成功搭建起与当代观众的情感桥梁。刘家成强调,无论时代背景如何,优秀作品都应具有现实关怀。在此次创作中,他罕见地运用浪漫主义表达手法,为厚重的现实主义题材注入诗意。原著中庞大的人物群像与漫长的时间跨度,在剧作中经过大胆创新的改编,在保持写实基底的同时,融入了温情脉脉的叙事方式。这种虚与实的交融不仅是对角色命运的情感慰藉,更成为吸引多元观众群体的关键。值得期待的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正悄然改变着年代剧的受众画像,让年轻观众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找到共鸣。
杨幂在《生万物》中饰演的宁绣绣角色,使其无论在开播前还是开播后始终处于舆论焦点。与刘家成导演一样,杨幂也在积极尝试转型。此前因出演反派角色遭遇广泛批评,此次她能否成功演绎一位朴实的村姑成为关注重点。谈及与杨幂的首次合作,刘家成透露,早在开机前三四个月,杨幂就主动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农活技能。在拍摄过程中,即便是需要挑两桶水的场景,她也能独立完成,"她这种认真、刻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同剧演员秦海璐也在直播中盛赞杨幂的敬业精神,表示其对剧本台词的精准把握堪比专业演员,已完全掌握表演精髓。
对于观众对绣绣出嫁前过于洋气妆容的质疑,刘家成给出解释:"她本就是出身富贵的大小姐,拥有700亩土地的背景,这种知性与体面在角色设定中是必然的。"随着剧情推进,绣绣从富家女到农妇的造型转变愈发明显。导演坦言,后期拍摄时甚至有客串演员在现场拍了许久都未能认出杨幂,"所有细节都必须符合角色的成长逻辑。"
《生万物》采用每日三集的播出方式,开播前曾有声音质疑这种排播模式暗示对剧集的不看好。然而开播后观众反应热烈,出现"一天三集不够看"的呼声,尽管剧情信息量大但令人意犹未尽。刘家成认为这种"长剧快播"模式有助于提升追剧体验,但更强调剧集质量的重要性。他始终秉持创作理念,希望呈现能引发观众思考的作品,"每个剧都有其天时地利人和,我不奢望爆红,只希望打造一部品质过硬、值得观众认可的作品。现在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天道酬勤。"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导演如此表达对创作的思考。
导演刘家成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生万物》的改编思路时表示,此类聚焦农村题材的年代剧在市场上较为罕见,尤其能在作品中深刻展现中国农耕文明与人地关系的更属稀缺。相较于单纯渲染宏大主题的创作,该剧更注重通过具体人物的刻画传递核心思想,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具备改编成优质作品的潜力。他特别指出,剧本前10集已展现出色叙事功力,后续情节经过重新梳理与调整后,整体质感得到显著提升。关于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改编挑战,刘家成强调需要在保留作品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既要在影视化中补充原著未充分展现的细节,也要剔除过于灰暗消极的描写。例如对男主人公形象的重塑,使其从原剧本中较为模糊的角色转变为更具光彩的立体人物,同时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我们塑造大脚这一角色,核心考量在于电视观众的接受度。作为男主角,他不仅要赢得绣绣的芳心,更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尽管他一无所有,却拥有最珍贵的真诚与担当。在剧本中,我们设计了他深入马子窝救出绣绣的情节,更在围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面对土匪的质疑,他坚定回应:"我只求媳妇活着,哪会想别的?"当绣绣陷入绝境时,大脚毅然承诺娶她,用八抬大轿在全村绕行三圈,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完成这场救赎。这种坦荡的品格,自然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不少观众留言"嫁人就嫁大脚",这恰恰印证了我们的改编方向。
原著中苏苏与郭贵耀的线,则被我们重新诠释为更符合现实逻辑的情感关系。虽然郭贵耀原本人设存在对女性的轻慢,苏苏则体现为单纯的生理需求,但我们保留了其本质的吸引力。在展现封建压迫的阴影时,我们并未刻意回避,但更注重在关键情节中注入情理与情义。这既不是对原著的美化,也并非让故事过度妥协,而是让角色在困境中保持人性光辉。核心在于传递三个精神:其一,唤醒现代人对土地的羁绊,展现农民与土地共生共荣的生存智慧;其二,呈现主人公面对苦难时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其三,传递将困苦转化为希望的积极信念。这种力量能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生万物》的核心在于展现如何将艰苦岁月过成有价值的生活。在与原著作者赵德发深入交流后,我们获得了他的高度认可与支持。他理解电视剧作为影像艺术,需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兼顾大众接受度。小说中的一句话能让观众无限遐想,而影视剧则需要具象化表达,因此我们决定聚焦绣绣与大脚的故事,压缩原著四代人的叙事框架,选取1926至1947年间最具张力的20年作为主线。这种改编既符合剧集节奏,也得到了赵德发的赞同。
谈及角色塑造,绣绣的立体性体现在她面对命运打击时的坚韧与智慧。尽管最初嫁入大脚家庭是出于赌气,但她在从富裕环境到贫困生活的转变中,凭借坚强意志不断成长。同时,她作为知识女性的特质——上过私塾、擅长毛笔书写——使角色更具深度。这种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更增添了人物的知性魅力。
关于马子围城这场戏的构思,我们进行了创新性改编。原著中绣绣直到结局才坦白清白之身,而我们选择在剧情中段揭示这一关键情节。通过绣绣与大脚的相互理解,再借马子围城时的台词"你是唯一从我们手里逃出来的",形成情感冲击。这种设计既保持了悬念,又让全村人的认知产生共鸣,达到戏剧效果。
与杨幂的合作经历令人印象深刻。她首次接剧本便展现出敬业态度,主动要求体验生活。在山东莒南,她深入农家院落生活二十多天。这段经历对她饰演农家妇女角色至关重要,如井台挑水场景中,她独自承担两担水的重担。她对剧本的认真态度令人感动,甚至在拍摄期间多次通过微信交流,最终在关键戏份中实现情感突破,展现了专业素养。
在《绣绣与馬子》的创作过程中,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协作、磨合与互动始终建立在深厚信任之上。我常对演员强调,作为最挑剔的观众,我会用最严格的标准审视每一处细节——你们的表演好,就是真的好;若不够精良,也不会因导演的宽容而被放纵。我们如同战友般并肩作战,也似知己般彼此理解。半年间,剧组先后在山东与东北完成拍摄,面对零上四十度的酷暑与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所有人都在露天环境下坚持拍摄。无论是田地里毫无遮挡的场景,还是深夜里的连续作业,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一致的创作态度。对于剧本,我们反复打磨修改,即便在常规剧组已可接受的版本,仍坚持邀请编剧深入剧组参与创作。拍摄间隙,我常与编剧探讨对角色的延展可能,若发现某场戏仍需完善,便毫不犹豫地要求推翻重写。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贯穿始终。演员间的良性竞争体现在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上,大家不甘落后,力求在每个角色中展现独特魅力。正如“大脚娘”迟蓬与“绣绣娘”沈丹萍的精湛演技,以及倪大红、秦海璐等老戏骨的默契配合,所有演员都以充分的准备投入现场。这场戏中,倪大红首次与秦海璐的对手戏堪称典范——原剧本设定为面对面的对白,商议让苏苏代替姐姐嫁入费家。但我在现场提出采用背对背的表演方式,这一决定迅速获得演员理解。秦海璐当即走向轿子旁,与倪大红形成背对背的戏剧张力。当秦海璐伸手准备掀开轿帘时,倪大红精准把握时机说出:“费家嫂子,你想好了这人你要不要,你再撩轿帘。”这句话让秦海璐瞬间收手,她读懂了其中的潜台词。这种非直白的表演设计,既展现了角色的果敢,又凸显了其智慧,无需过多言语便传递出深刻的情感。正如我始终坚信的,每一部作品都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我们从未奢望爆款,只追求打造一部品质过硬、经得起观众审视的作品。最终的成果,也在我们意料之中——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赢得认可。
倪大红与秦海璐的对手戏,以及倪大红与永健的合作,都展现出对戏剧张力的执着追求。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往往会设计特定的情景与调度,明确这场戏需要呈现的效果。在完成主框架后,会在其中穿插大量精准的细节铺陈,这些或长或短的片段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我与这两位演员多次合作,彼此间的默契程度极高,能够在表演中达成高度共鸣,这种创作状态令人感到愉悦。
谈及创作,刘家成表示:如果要列举最喜爱的戏段,或许每一场都值得珍视,因为它们都源自自己的创作构思。但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昨日播出的土匪攻城戏。这场戏的拍摄过程异常艰辛,在四十度的高温下持续拍摄七天,对演员而言堪称严苛考验。无论是拍摄城上守军还是土匪进攻场景,都需要同时兼顾远近景的调度,主演与群演同样承受着高强度的拍摄节奏。为了还原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与压迫感,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攻城戏,更需要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命运交织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内心挣扎。
剧组还特别安排了若干震撼的大型场景。例如最终决战的雪戏拍摄,我们耗时数月,从4月开机到8月停机,又在11月重新组建团队,只为赶赴东北补拍10天的雪景。这种对艺术追求的坚持,得益于总制片人戴莹的鼎力支持,她不仅积极协调资源,更合理安排演员时间,确保能够完成这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戏份。如今回望当初的决定,这种执着于创作初心的选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最终呈现的雪景与人物命运的交织,让观众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下看到了一抹触动人心的红色。
在《绣绣》第三场戏的拍摄过程中,我们最终选择了出殡场景作为关键情节。当快拍到这一幕时,剧组依据当地民俗调整了拍摄方案——那个年代严禁妇女儿童参与墓地送葬。为尊重传统,我们临时决定让宁学祥回避送葬环节,转而安排所有女性和孩童留在城门处。然而,剧情出现戏剧性转折:当男性们前往墓地时,绣绣却突破禁忌追了出去,与母亲告别。这种决绝的举动赋予场景更深层的悲怆意味,展现了人物对亲情的执着与突破束缚的勇气。我们最终以一场视觉与情感并重的戏码呈现这一时刻,通过象征手法让绣绣产生与亡母相见的幻觉。这在以往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较为罕见,属于一次浪漫主义的尝试。最初拍摄时,我们即以出殡的环境氛围进行拍摄,但反复审视后始终觉得意犹未尽。后来与演员沟通,计划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补拍此场景。我们保留了绣绣的孝袍装扮,却让四周环境随季节变化充满生机,绿色的草木与人物的素色衣衫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设计暗含象征意义: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让绣绣在悲痛中与母亲展开一段温情对话,既呼应人物心理,也为观众带来情感慰藉。演员们积极配合,在春日再次完成这场重拍,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绣绣在幻觉中与母亲告别的情节,展现出剧中对现实与幻境交织的细腻刻画。此类戏剧手法的运用,实则是在现实主义基调中巧妙融入浪漫主义元素,让思想有所驰骋。创作者并未拘泥于传统现实框架,而是通过适度的幻想表达,拓展了叙事的层次感,这种创新亦成为吸引多元观众群体的关键,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点。
谈及剧中女性角色的困境与蜕变,刘家成表示需基于人物特质进行深度挖掘。以费左氏为例,她长期被困于祠堂空间,刻意设计的昏暗光线与跪拜姿态构成强烈隐喻,彰显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桎梏。其角色既是传统伦理的牺牲品,亦在无形中将他人卷入困局,这种双向伤害的设定极具现实批判性。相较之下,绣绣娘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她对佃农与佣人施以善意,却对独生女大脚保持复杂态度,这种矛盾性塑造出立体的慈母形象。
大脚娘的塑造更加凸显人性光辉,即便在贫困境遇中仍能传递温暖与真实。这种突破传统婆媳关系的设定,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剧组特别重视迟蓬对角色的诠释,其表演节奏相较其他演员更为沉穩,刻意延后的反应赋予角色独特的情感张力。刘家成曾专门与其沟通,肯定其表演风格的独特价值,认为这种节奏感在剪辑过程中极具艺术美感,最终成就了观众广泛认可的经典角色。
迟蓬饰演的大脚娘与蓝盈莹扮演的银子,作为典型的佃农角色,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面对病重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弟妹,她们该如何抉择?最终,唯有将命运抗在肩上。那份隐忍的眼泪、压抑的委屈,以及藏在心底的倔强,展现得令人动容。看似不认命的个性,在现实的重压下仍不得不低头。蓝盈莹将人物对命运的挣扎与无奈诠释得细腻入微,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带着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谈及观众共鸣,刘家成强调:人物命运的刻画才是打动人心的核心。《生万物》在台网数据表现优异,这类农村题材如何吸引年轻群体?他表示,首先要呈现真实的农村风貌,通过麦浪、山川、白雪等自然意象营造沉浸感。更重要的是展现小人物在困境中展现的生存智慧与抗争精神,让观众在共鸣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历史剧还是年代剧,都需扎根现实土壤,回归质朴真诚的艺术本源。
关于每日三集的播放节奏,刘家成解释:这源于央视早有的排播规划。尽管网络声音质疑过快的播放速度,但他认为这种形式恰能迎合现代观影习惯。尤其对年轻观众来说,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更为重要。三集连播既能保证信息密度,又避免观众因等待而流失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新规出台后,这种排播模式可能成为行业先例。他指出,长剧慢播易导致观众流失,而优质剧集的口碑传播,终究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拍摄短剧,刘家成表示:不反对,但需注意区分。他认为短剧若只追求爽感而忽视逻辑架构,难以通过专业审查。影视创作必须遵循人物与故事的内在逻辑,即便仅有8集或10集长度,只要内容完整、表达有力,同样值得探索。他预测未来剧集形式可能向短小精悍发展,但强调电视剧的长线叙事优势在于其深度与思考价值。相比短视频的即时遗忘,长剧能带来持续的回味与反思,这是电视剧独有的艺术力量。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