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有了造星能力,更要避免重蹈长剧覆辙 -

来源:人气:551更新:2025-08-04 06:25:24

2024年短剧行业内最显著的演变趋势,是短剧演员的公众曝光度显著提升。短剧的造星能力日益凸显,这一变革源于其广泛的大众传播力。当演员凭借1-2部爆款作品建立起稳定的粉丝基础后,其热度不仅能推动商业资源的拓展,更能形成良性循环反哺后续创作。在此背景下,行业需深度思考两个层面:其一,短剧生态如何重构艺人培养体系;其二是内容生产模式在流量集中下的适应性转变。

随着短剧成为新的造星舞台,艺人经纪业务在行业内逐步规模化。无论是头部制作公司如听花岛,还是MCN机构与传统影视企划,都在探索短剧演员的商业化路径。通过建立艺人运营机制,这些公司试图将短期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为演员构建职业发展闭环。与此同时,演员群体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他们既要提升职业认同度,又要在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中寻找长期立足点。

产业生态的深层变革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成熟演员的加入提升了项目的成功率,为制作公司带来新的商业可能性;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核心艺人可能打破短剧行业原有的去中心化创作模式。这种资源集中化趋势既可能引发成本上升,也存在重蹈长剧市场"天价片酬"覆辙的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短剧演员的崛起呈现出两种典型路径。第一类是"意外成名"型,如李柯以通过剧情号《姜十七》的客串角色开启职业道路,去年6月正式投入短剧拍摄。曾辉则坦言自身是"阴差阳错"进入行业,其转型历程包含模特、替身等多重身份,最终通过不断试镜转型为男主角。这类演员往往在行业边缘积累经验,待机会成熟后实现爆发。

第二类则是"经验迁移"型,以《破哓》女主角赵佳为代表。这位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的演员,曾参演《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等诸多影视作品,2023年因关注听花岛招募信息而转型短视频博主。在连续主演多部短剧后,她斩获了2024年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微短剧全球峰会的年度最佳女主角奖项。值得关注的是,上周五上线的《十八岁太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第二部,作为红果首部破亿热度值的爆款,再次印证了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

对于赵佳而言,从长剧转型至短剧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她坦言:"我始终信任市场和观众对我的评判,若他们认为我更适合短剧,那必然是我能发挥最佳状态的舞台。我将先专注把这件事做好,不断积累经验。"尽管发展轨迹各异,但当她们以短剧演员身份迅速崭露头角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度,如何维系与粉絲的关系、保持工作节奏,成为需要学习的关键课题。李柯以曾坦言,最鼎盛时期她同时管理着18个粉丝群,但由于半年来持续参与剧组,难以顾及每个群的互动,因此主动解散了部分。她表示:"这样反而能促进大家更顺畅地交流,我希望粉丝们能通过我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成长。"短剧之所以具备强大的造星效应,根本原因在于它迅速聚集了大量观众目光。正如赵佳所说:"明星的诞生地始终由观众决定,观众在哪里,星就在哪里。"相较传统影视剧演员,短剧明星的粉絲生态更显独特。她们在短视频环境中成长,与大众的连接更为紧密,也更关注观众的即时反馈。几位演员均提及,会频繁查看网友评论并据此调整创作方向。也正因短剧制作周期较短,这些意见能够更快转化为下一部作品的改进方案。无论是建议还是鼓励,赵佳都视作珍贵的创作资源:"我渴望了解观众的观看视角,作为影视创作者,我们应更多从观众角度思考作品内涵。"许多评论确实带来实质帮助,曾辉表示:"有粉絲指出我的走路姿势需要更矫健,甚至建议我观摩其他演员的表演方式。这些反馈对我而言都极具价值,我会在下一部戏中加以改进。"李柯以也提到,此前有观众注意到她说话时习惯性闭嘴,这促使她在拍摄时特别注意肢体控制。

随着短剧作品的传播,不少从业者实现了知名度的拓展。对于李柯以而言,最令人欣喜的不仅是粉丝的持续支持,更在于观众对其演技的肯定。她提到,过往的称赞多聚焦于外貌,而如今的评论则更多关注演技进步,这种认可成为她坚持在短剧领域深耕的动力。早在前年10月完成首部作品后,首批粉丝的涌现让她坚定了签约发展的决心。同样,曾辉在第二部作品《历总,您找错夫人了》中也感受到职业转折,他表示,首次被大众认知的喜悦源于自身努力的回报。

当短剧造星现象日益凸显,产业链各环节都需快速适应行业变革。制作公司、MCN机构、平台及品牌的协同运作成为关键。听作为头部制作公司,已与曾辉、韩雨彤、赵佳等十余位短剧艺人建立合作。多家长剧公司如欢娱、柠萌等纷纷布局短剧赛道,探索新人培养新渠道。对艺人而言,与公司的签约不仅是职业保障,更带来资源整合优势。李柯以表示,签约后得以专注创作,经纪人承担了前期选角与后期商务对接的繁重工作。

行业实践表明,短剧演员的商业化运营呈现新特点。听花岛商业化负责人郭庆帅指出,公司始终以内容为核心,优先考量作品影响力。在积累粉丝基础后,才逐步引入艺人经纪管理模式。他强调,短剧演员受品牌关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具备大众传播力;其次市场环境促使品牌寻求创新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品牌倾向于与具备即时转化效果的创作者合作,通过短剧演员实现短期营销目标。随着市场预算调整,品牌更重视与C端用户关联紧密、互动性更强的新型合作方式。

随着头部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逐步显性,这一群体的商务影响力正逐渐扩散。郭庆帅指出,近期接洽的品牌方呈现两种趋势:部分品牌带着清晰需求,主动询问特定演员的档期安排;另一些品牌则依据预算,寻求经纪公司推荐契合需求的艺人资源。然而,在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适合该领域的艺人经纪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传统经纪公司需要区分短剧与长期影视演员的运作逻辑,而专注短剧的公司又必须在短视频达人基础上构建差异化管理路径。当前,短剧演员的经纪业务主要依托公司体系开展,在长剧演员或短视频达人的运营模式上进行动态适配。

郭庆帅坦言,短剧演员的商业化进程尚未形成全面覆盖,行业各方都在寻求如何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既要提升演员的长期商业潜力,也需要与品牌方共创适配短剧生态的合作方案。他强调,现阶段的优先目标是推动听花岛建立规范化运营体系,同时期待为整个行业注入更深层次的发展动能。

面对行业激烈竞争,如何实现短期热度向长期资产的转化成为核心命题。短剧行业特有的快速更迭特性导致爆款周期显著缩短,新面孔涌现速度加快,造成演员格局的剧烈震荡。在这种背景下,演员们最为敏锐地感知到市场风险。每周刷新的短剧行男演员榜单背后,是持续的流量争夺战。相较于短暂的排名优势,衡量短剧演员价值的关键指标在于其持续产出爆款作品的能力。

赵佳以调侃的语气建议同行:与其执着于排名榜单,不如积极关注优质剧本资源,抓住入组契机。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短剧演员的价值核心不在于短期热度,而体现在能否创造具有延续性的爆款作品,这需要演员与经纪公司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演员们普遍对排名持相似态度。在李柯以看来,榜单排名只是阶段性指标,行业内的每位演员都在全力以赴,她坦言自己只是因一部作品被大众关注。真正关键的是「后续作品必须超越当前水准,持续为观众带来优质体验」。曾辉同样强调「阶段性」概念,他表示榜单每日更迭,演员的核心任务仍是专注表演,提升作品质量。他提出「观众的反馈才是评判尺度,唯有扎实演绎,才能获得认可」。

从业务视角出发,公司需要更深入了解行业生态,为艺人提供精准发展建议,尤其是对已有影响力的演员而言,后续项目质量直接关系到热度能否延续。李柯以透露,团队现已建立更严格的选剧本标准,旨在避免重复性创作。郭庆帅则从商业化层面指出,短剧行业唯有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才能实现长线发展。随着「短剧造星」现象从偶然转向可复制模式,标志着行业生态的重大升级——内容质量向精品化迈进,负面舆论标签逐渐被打破。

尽管短剧与长剧在创作逻辑和星粉生态存在差异,但演员与制作方正在共同建立新规范。随着行业规范化进程加速,短剧艺人逐渐形成职业认同感。李珂以表示,自己曾对行业缺乏敬畏,但通过深入参与,已将短剧视为事业进行深耕。曾辉则强调,面对行业快速迭代,他的目标是持续创作,演绎多元角色,回馈观众支持。

经纪公司同步推进体系化建设,郭庆帅提出的「建立正规体系」恰是行业趋势的缩影。这意味着从选人、培养到项目规划的全链条服务正在细化,尝试融合长剧经验与短剧特性。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也促使演员主动寻求突破,公司则更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通过系统化运作保障艺人稳定输出,方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留住核心人才。整个行业已逐步从「制造爆款」转向「打造可持续价值的作品」,这标志着「短剧育星」进入新阶段——重点构建人才孵化、内容供给与商业探索的系统性能力。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