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枫,恶女的救赎 -

来源:人气:204更新:2025-08-03 18:01:26

2015年电影《唐人街探秘》中,张子枫凭借"思诺"一角获得观众关注。而在2025年暑期档上映的《花漾少女凶案》(以下简称《花漾》)里,这位年轻演员再次挑战全新角色类型,化身"恶女"引发广泛关注与期待。作为一部被业界誉为"现象级悬疑作品"的影片,剧情开篇即以钟灵(丁湘源饰)被割喉、江宁(张子枫饰)磨冰刀的惊悚场景震撼观众。更引人注目的是江母亲角色王霜(马伊琍饰),她曾是辉煌的花滑运动员身份,为故事增添了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竞技背景。在母女情感纠葛与同辈竞争的叙事框架下,三个女性角色的命运交织展开。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剧照片并非沿袭《黑暗荣耀》中“恶女”题材的爽文套路,而是一次对普通人成长困境的深度剖析,呈现出独特的心理惊悚特质。该片导演周璟豪以新人身份突围,这位传统意义上的“95后”学霸曾凭借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如今在硅谷从事科技工作。他用精英视角创作出一部解剖精英体系、质疑优绩文化与竞技规则的电影,同时让曾经被誉为“国民妹妹”的演员张子枫完成角色重塑。影片中12岁便斩获全国花滑冠军的天才少女江宁,背负着严苛的教练兼母亲王霜的期待,却在20岁遭遇职业瓶颈——发育期带来的体态变化使她难以维持顶尖水平。这一设定映照着现实:俄罗斯作为花滑强国,从无选手能在20岁后持续参加国际赛事。但江宁必须突破困境,既是为证明自我,更是为回应母亲的期许。

在电影《妖猫传》中,张子枫饰演的江宁与母亲王霜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我都是为了你才……"这类频繁出现在亲子关系中的独白,精准诠释了母女间的权力博弈。作为拥有天赋的花滑选手,江宁的野心不仅源于自我实现的渴望,更承载着对母亲未竟梦想的补偿责任。王母直言"我就是因为生了你才没拿世界冠军",将个人遗憾转化为对女儿的期许。这种双重使命——既要完成母亲的人生愿景,又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构成了角色最深层的心理动力。

马伊琍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饰演的王霜,既是江宁的单亲 mother 也是她的专业教练。在大多数场景中,教练的身份更为突出,训练时她几乎不展露笑容,当江宁在技巧上遇到瓶颈时,王霜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将女儿独自留在器械上便径自离开。唯有在少数镜头中,母女间那份隐秘的温情才得以流露。江宁每天需浸泡冰桶缓解肌肉酸痛,王霜则坐在对面的浴缸里放松。当女儿请求加入时,王霜短暂犹豫后答应了。江宁蜷缩在温暖的水中,难得展露笑意。张子枫特别提及这场戏,称其为「难得的温暖时刻,冰冷的躯体融入温热的水汽」。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中呈现出的疏离与紧张的母女互动,恰好凸显了该剧的突破性叙事:个人追求被置于母职责任之上。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母女牺牲模式,剧中母亲形象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其职业抱负甚至超越了家庭角色的期待。在映后访谈中,张子枫诠释这对角色关系时表示:"江宁与王霜的羁絆超越了传统母女界限,更像两个独立女性的相互映照。尽管江宁常显露出寻求母亲认同的倾向,但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博弈。"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中,展现的不仅是选手间的竞技张力,更暗藏复杂的情感纠葛。在冰场上,总以倔強的態度面對困境的江宁,既渴望用完美表现说服质疑的对手,也试图通过自我突破回应外界的评判。当王霜质疑她缺乏"女人味",她便主动寻求男性选手的暧昧;节目失误时,反复摔倒再起身的执着;训练瓶颈期,对每个旋转动作的极致追求,都在诠释着她的双面性——既是执着于证明自己的战士,也是深陷情感漩涡的少女。

丁湘源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饰演的主角钟灵,引发了观众对影视作品深层隐喻的讨论。这部以花样滑冰为背景的剧作,与15年前为娜塔莉·波特曼斩获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黑天鹅》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尽管两部作品分别聚焦于芭蕾舞与花滑竞技,但都展现了相似的母职控制模式——两位女主角都在严苛的母爱压迫下催生出分裂的镜像人格。剧情层面的相似性显而不隐:当妮娜为追求完美而陷入精神异变时,钟灵则为争夺"第一"执念而展开恶意竞争。她先是通过诱导杰森相信王霜有精神疾病,将其排除在竞争之外;随后又在米歇尔的冰鞋上动了手脚,试图阻断这位潜在对手的崛起。这种将失败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暴露出被过度规训的竞技者对客观现实的扭曲认知。当米歇尔说出"我没有赢,我倒数第二"时,这句自白犹如当頭棒喝,直指核心真相:所有看似外在的阻碍都只是自我投射,真正的失败源于内在的局限。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折射出我们与这个社会思维模式早已同化。在标准化评价体系中,人们普遍将"优秀"等同于高分成绩单,用分数、奖项、财富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尺。当现实与期待产生裂痕时,我们往往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却鲜少反思这套评价体系是否真正适配个体发展。在竞技体育的严苛训练与艺术表现的自由追求之间,存在着令人矛盾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默默在冰场工作的钟灵成为了独特存在——她能在冰面上自由舒展身型,仿佛挣脱了所有既定规则,这种无拘无束的灵动成为旁观者眼中难以企及的天赋象征。

张子枫在放映后的交流中提到,钟灵带给江宁的感受呈现出复杂的层次。江宁对钟灵既怀有欣赏与喜爱,又暗藏羡慕与嫉妒——她不禁自问:为何钟灵能如此自由地滑冰?上次她拥有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刻?这份矛盾的心理实质映射出江宁的存在焦虑,这种"我为何不能像他人那样"的自我质询,正是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成长的典型心理特征。

观众将《花漾》与《黑天鹅》进行比较,源于妮娜与江宁皆是被压抑的个体。江宁与钟灵的互动关系,亦可视为妮娜与莉莉关系的映射。《黑天鹅》导演文森特曾指出,妮娜是白天鹅的完美人选,但她无法驾驭黑天鹅的角色,不仅因技巧不足,更因其缺乏"吸引力"。完美不能单纯依赖刻苦,更需具備"诱惑力"——这一观点恰与莉莉作为黑天鹅的化身形成对照。

在《花漾》中,江宁渴望获得的特质恰好在鐘靈身上具象化呈现:那头染成红发的活力象征,以及在废弃商场里不受拘束的滑冰场景。这些元素满足了江宁内心对纯粹快乐的向往,但同时也加剧了她的恐惧——钟靈似乎随时可能夺走她所有的成就与关注。这种危险的动态关系贯穿始终:钟靈与江宁心仪的男生制造暧昧;她穿着江宁的装备闯入专业冰场;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点评江宁的表演过于单薄;甚至通过占据居住空间来挤压江宁的训练时间。

江宁的渴望与恐惧在这段关系中达到极致,最终演变为一场激烈的较量。当钟灵选择带有挑衅意味的曲目,以如火焰般闪耀的表演姿态回应时,江宁内心的无力感被彻底激发。这种对"弱者"身份的强烈抗拒,使她走向了极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失败者,最终选择终结这场竞争。导演周璟豪指出,江宁与鐘靈实则代表了多数人内心分裂的两面:当某种特质被过度放大与极端化时,另一面往往被压抑在身体的某个角落,等待释放。

曾经意气奋发的周璟豪,凭借优等生的身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功轨迹。然而在硅谷经历高薪职场的沉淀后,他却选择主动剥离世俗定义的优越感,重返北京电影学院开启文学系的进修之路。与无数怀揣电影梦想的平凡人相似,他历经十年剧本创作与短片拍摄的磨砺,最终完成了人生首部长片。这种主动放弃稳定生活的抉择,源于他对价值感的深度追寻——当"精英"标签成为衡量人生的标准,每个人都仿佛被困在加速运转的社会时空中。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剧照中,江宁背对时 clock 的场景成为关键意象。当她让钟灵说出时间,那句"你说不出来,因为你是我想象出来的"虽然被部分观众认为削弱了悬疑效果,但也为剧情提供了豁然开朗的注解——我们所恐惧的"威胁",实则是内心构建的幻影。正如卢棱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花漾》亦可诠释为:钟灵是挣脱所有外在束缚后的江宁,唯有心灵桎梏始终难以消解。影片中"争第一"的叙事线索,恰如一面多面棱镜,映照出当代人复杂的心理图景:自负与自卑交织、野心与嫉妒并存、服从与叛逆共存。这种矛盾的集体人格,既是青春成长的隐秘轨迹,也亟需被年轻一代重新诠释与重构。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