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13更新:2025-08-04 12:42:12
正如英文片名《Nobody》所暗示的,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7月30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还是没有名字的"特别首映礼。主创团队包括编剧兼导演於水、监制及艺术总监陈廖宇、策划及总制片人李早等齐聚现场,与观众分享此次创作的初心与亮点。影片定于8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映。
两年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新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曾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首集《小妖怪的夏天》以小猪妖作为普通职场人的化身,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模糊了传统神话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界限,成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单集播放量突破1亿次的佳绩。
作为“中国奇谭宇宙”系列的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由短片《小妖怪的夏天》的原班主创团队精心制作,展开了一段跨越“平行时空”的全新冒险:小猪妖与蛤蟆精这对微不足道的妖怪伙伴,原本渴望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唐僧肉的赏赐,却因冒犯了大王而被迫踏上逃亡之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机缘,他们选择结伙伪装成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踏上通往佛门的修行之路。监制陈廖宇指出,影片核心创新在于“笔墨入镜”的创作理念,即以传统笔墨技法作为视觉构建基础,而非单纯依赖镜头语言呈现画面细节。例如小猪妖的獠牙造型,其线条弧度刻意保留了手绘质感,这种对传统艺术媒介的深度运用成为技术难点所在。他强调:“坚持国风创作不仅是对中国动画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前辈经典的致敬。唯有扎根本土文化,方能孕育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表达。”
导演於水在采访中表示,影片的喜剧效果源自主角人物极具反差的设定。他特别提到,电影中"猪妖母亲叮嘱小猪妖多饮水"的桥段,灵感来自其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母亲总担心他饮水不足,因此在故事中设计了小猪妖的葫芦由空转满的细节,既呼应现实又制造戏剧冲突。
《浪浪山小妖怪》通过创新性的叙事手法对《西游记》这一经典IP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重塑,不仅展现了动画电影在故事力层面的突破性探索,更彰显了创作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影片将喜剧元素与动画形式有机结合,显著增强了角色塑造与世界观表达的感染力,凸显其在市场类型化创作中的独特优势,同时激活了传统文化IP的当代生命力。总制片人李早在面对观众关于影片风格的提问时,追溯了上美影的发展脉络,提及1957年首任厂长特伟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理念。他特别指出特伟执导的《骄傲的将军》是民族化动画的重要里程碑,并强调上美影此前已创作《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经典西游题材作品,而《浪浪山小妖怪》则开创性地聚焦于取经路上次要角色的日常,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妖怪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体验。李早表示,电影以"非主角的主角"为核心设定,构建出具有广泛共鸣性的角色群像,能够跨越年龄层与观众建立深层情感连接。
在当今时代,亟需突破传统的动画创作模式。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监制王红卫在映后互动中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最令人欣喜之处在于,其从片头起便展现出年轻且轻松的创作氛围。影片所蕴含的当代性与现实感,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动画表达的创新探索,这种自由洒脱的艺术态度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有望推动当前电影创作格局的转变。
为在大银幕上还原这一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奇幻想象的"浪浪山"世界,影片汇聚了超过600人的创作团队,精心打造超1800组镜头,反复打磨2000多张场景设计稿。制作团队创新性地将水墨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传统山水的朦胧烟云在银幕上呈现出留白之美,工笔细描的角色造型则在光影交错中栩栩如生,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浓郁的东方美学气息。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