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为子弹,造就暑期档最佳! -

来源:人气:272更新:2025-08-01 12:39:35

在申奥导演新作《南京照相馆》上映前夕,其涉及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引发了广泛讨论,网络舆论中充斥着诸多猜测与观望情绪;然而,观影之后我认为该片不仅是今年最具突破性的真人电影,更是近十年来最具震撼力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若将视角延伸至反法西斯战争范畴,其艺术价值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经典之作相较亦毫不逊色。这部电影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成为呈现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不可替代之作。我真诚期盼它能在暑期档斩获票房佳绩,毕竟在当下影视市场中,能够以严肃态度诠释历史真相的作品寥寥无几,这部影片既值得国内观众深入观看,也应被全球观众所知悉。

《南京照相馆》之所以令人称道,源于导演申奥与编剧张珂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历史叙事——将焦点锁定在南京城内一家不起眼的照相馆。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因意外被卷入为日军军官伊藤拍摄照片的使命,这一特殊任务成为串联起不同阶层南京市民命运的纽带。在日军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的安排下,林毓秀(高叶饰)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以及她救助的宋班长,在战火中得以短暂栖身于这家照相馆。他们目睹的侵略者暴行不仅改写了各自的生存轨迹,更促使原本只为求生的众人逐渐萌生出守护历史真相的信念,最终决定用生命捍卫那些记录人间惨剧的底片,将沉痛的证据传递给世人。

该剧作以精炼的叙事结构精准契合了好剧本"用一根针挖一口井"的经典法则,导演通过影像为核心线索,实现艺术表达与叙事内容的深度融合。作品以小见大,通过缜密交织的故事脉络构建出具有多维层次的人物形象。所有角色均展现出完整的人物弧光,战争的残酷性推动着每个角色在精神世界与现实行为上的双重蜕变,这种细腻的人物刻画有效丰富了简约叙事的层次感。尤为突出的是对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的突破性塑造,不同于传统影视作品中对日军角色的刻板塑造或脸谱化处理,该角色初始呈现温文尔雅的特质,在多次面临杀戮抉择时展现出矛盾挣扎,甚至以洗照片为由主动协助刘昊然饰演的阿昌,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设计赋予了故事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观影过程中,我曾一度猜测导演是否将他塑造成具有反思精神的正义化身。令人欣慰的是,剧情逐渐展开后,导演以精湛的叙事手法揭示了这位表面热爱艺术的富家子内心的矛盾与扭曲。一方面他执着于摄影创作,展现着对专业领域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当侵略者在长江沿岸制造惨案时,面对漫山遍野的鲜血与哭喊,他却只念叨着'要是能用彩色胶卷拍摄就好了'的荒诞念头,这种反差构成了对人性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摆拍营造出虚假的“亲善照”,却以蔑视的态度对待普通的中国国民。表面上故作友好地宣称“我们是朋友”,实则在冲洗中国人的照片时傲慢介入,因自恃“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他命令阿昌将这些“不重要”的照片从墙上取下,讽刺的是,最终摧毁他伪装的,正是其内心深处的傲慢;而真正战胜他的,却是他视为无足轻重的中国民众。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对汉奸王广海的细腻人物塑造。相较于以往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刻板印象——或是过度的妖魔化,或是试图用"迫不得已"的说辞为其行为开脱——本片通过多重维度展现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作为精通日语的翻译官,王广海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令人窒息的生存本能:他既以个人安危为重,将同胞的苦难视若无睹;又在识破阿昌身份时,克制住夺枪的冲动,选择袖手旁观。这种矛盾行为折射出其内心的挣扎,更引发观众对历史人物选择的深层思考。影片通过他与林毓秀的对话,揭示了利己主义者的精神困境: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始终坚信中国人只是散沙一盘,日本帝国必将胜利。即便目睹日军暴行,他仍固守着扭曲的信念体系,将出卖灵魂视为获取特权的交易。这种主动选择的背叛,而非被动屈服的妥协,最终也导向了汉奸应有的悲剧结局。

影片前半段,这些角色始终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彼此扶持共渡难关。作为乱世中命运稍显眷顾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真实处境与英雄人物的悲壮形成鲜明对比。当伊藤的照片引爆集体怒火时,镜头才真正聚焦于这些平凡身影所迸发的人性光辉——在日军暴行的阴影下,他们用坚韧不屈的意志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用对祖国深沉的情感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打动了观众。导演巧妙地将情感焦点置于普通民众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而非单纯渲染战争惨状。

影片中有两个令人心碎的泪点时刻:其一是在照相馆分别前的全家福场景。老金通过晃动的幕布重现了昔日的山河壮丽,而面对侵略者的压迫,几位人物却以坚定的信念宣誓"寸土不让"。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深沉的家国情怀,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密码。侵略者带来的暴行让这片美丽土地陷入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这种通过画面隐喻的残酷比直白的暴力场景更具冲击力。那句"寸土不让"的誓言,恰似所有观众内心最真实的呐喊。其二是关于照片的隐喻。当伊藤发现自己的影像被替换时,那些他视为无足轻重的普通中国家庭照片,却映射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些家庭在战火中的悲剧结局被残酷呈现。人们不禁陷入沉思:若无战争,他们的生活将会如何?幸存的林毓秀怀揣着电影胶片,或许本该成为新星的她,是否在战乱中失去了绽放的机会?历史没有如果,无数承载希望的家庭在战火中破碎,这样的过往怎能不令人心痛。

电影令观众动容之处,在于创作者在视听语言上展现出高度克制。影片并未直接呈现受虐场景,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施暴者的扭曲形象——当慰安妇遭受侵害时,画面定格在日军满布梅毒疱疹的溃烂后背。这种克制的影像选择,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日军将中国人的生命视作路边被碾碎的布偶的残酷现实。导演巧妙运用枪与相机的互文关系,深知影像具有穿透力的暴力,而观看行为本身承载着审视的权力。全片始终拒绝以日军伊藤的相机视角展现杀戮场景,亦未为其照片提供特写镜头,正如他始终回避记录女性受辱的瞬间。伊藤手中的子弹,始终只射向施暴者自身。直到战犯被处决的终章,摄影机才首次展现幸存者林毓秀的视角,那张如子弹般有力的照片,象征着亿万国民对侵略者的审判。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于衣角的影像,最终成为揭露战犯罪行的铁证。

电影本身犹如一枚子弹,既是娱乐的载体,更是捍卫真相的利器。正如导演在首映礼上所言,除了有硝烟的战争,更存在着一场无形的较量——舆论战、宣传战与文化战,这种对抗至今仍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持续发酵。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通过影像与史料,唤醒观众对真相的辨识能力,帮助人们在这场持久战中认清是非。在笔者看来,申奥导演及其团队以影像为武器的创作实践,堪称时代赋予的文化先锋。唯有涌现更多以镜头为笔的创作者,方能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恒的印记。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